Lens

Lens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、探求生活价值、传递人性温暖。

目前已改版为《目客》和《视觉》系列Mook。另出版影像阅读系列读物。
京东、亚马逊、当当、天猫、淘宝、全国机场中信书店、各大城市书店均有售。


微博:@Lens杂志
微信:Lensmagazine
官网:www.lensmagazine.com.cn
welens.cn


即使是一道最微弱的光,我们也要将它洒向需要温暖的生活……

 

大隐于市 龙行佛山

——Lens携Jeep牧马人龙腾典藏版寻访佛山传人

创意统筹 Lens CCT     编辑刘华    文、采访吴植     摄影 Alee、张瀛     策划助理 高效、郑惠文



每个城市都有令自己骄傲的传统文化遗产,它们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生活里。 有的获得传承,有的正在遗失⋯⋯ 广东佛山自古重商,手工业发达。这里的美食、武术、手工艺等,都刻写着一方水土的特质,又走向全国乃至海外华人的生活。 文中几位至今仍致力于文化传承的老人,在各自行业里守护着微光。 我们携手Jeep牧马人龙腾典藏版走入这里的热闹市井和幽静之地,我们寻访日常里的不凡,也在触摸古老文化的同时体验着它在当下最鲜活的味道。

 

詠春的不争之争

有容乃大,知进退



佛山功夫文化讲求以经济实力为支撑,自古有“穷文富武”的说法。在以前,没有经济能力与师傅签下“生养死葬”契约的人是学不到最厉害的功夫的。比如清末时,佛山“荣生堂”医馆少东家梁赞就是以百两黄金换学到一套詠春拳。

郭伟湛也是一位詠春师父。他的功夫是跟父亲郭富学的。郭富是叶问去香港前在内地收的最后一个徒弟。

郭富在世时很低调,在广州南方大厦当营业员,直到退休,身边同事都不知道他是叶问功夫最好的徒弟。几年前,郭富在九十高龄去世,郭伟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,以及他的淡泊。

但较之父亲,郭伟湛希望对想要学习詠春拳的人敞开大门,“最好能全面推广”。

从技法上讲,詠春拳法干净直白。叶问在授徒时曾说过,“人走弓,我走弦”,意思是出招时要走你发出的拳头(或脚)到对方身体最短的一条线,电视上常看到练詠春的人对着木桩打来打去,就是在领悟这条“最短的线”。

北京来的齐小姐请了20多天假,在村子里租了间房,她说自己“学詠春就是为了防身”。也有人看中的是詠春的健身功效, “詠春能以小体能发挥大的打法,男女老少都可以练,我着迷的就是这个地方。”另一位徒弟说道。

由于詠春和实战太接近,能伤人。所以要成为郭师傅的徒弟,先要符合他的规矩:首先,没工作的不要,他希望人先要能在社会上立足;其次,染发、文身的不要,朋克、鸡冠头、男人长发等怪异造型都不行;最后,练完了手痒去别人那里踢馆——甚至是随便串门都不行。


佛山功夫讲究生活化而非职业化,人们通过练功夫强身健体,逢年过节则用功夫舞狮舞龙祈求平安。在功夫特点上,少林宜“禅”,武当倡“道”,佛山功夫则扎根于寻常巷陌,流传于商埠码头,像商业经济一样实惠。就连习武人的领悟也基于日常。

郭伟湛现在家住佛山夏北洲表村,这是幢三层小楼,二楼的晒台上有个小菜园,种着冬末生长的蔬菜和精神抖擞的小葱。他很少喝酒,偶尔抽烟,爱喝茶。常沏上广东本地的黄枝香,就着茶看徒弟

在外间练功,相互切磋。有年轻的学生看到师傅在,就来门口站住,恭恭敬敬问好。院子里常有狗在吠、鹅在叫。虽是习武,有容者体味的也是打磨时间的秘密。

 

木版年画与香云纱之魅

精工细作
由于靠天吃饭又极耗人工,香云纱产量少,价格昂贵,又称“软黄金”。2003 年,梁子代表中国原创设计师将莨绸带进了卢浮宫,那场名为“天籁”的秀在法国时尚界引起了轰动。2006 年,以莨绸为材质制作的天意莨绸礼服,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了瑞典国王和王后。

十几年前,设计师梁子和老公黄志华与莨绸偶遇。这种“遗落在南中国的特种丝绸生态制品”让他们极度震撼。星星、晨曦、草地、小河,工人手工劳作……两个人对莨绸入了迷,它成了梁子设计创新的主题。而一直以来都是正面黑色、反面咖啡色的莨绸,从此有了丰富的色彩。

在这对夫妻看来,晒莨工艺之所以能传承千年,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中国哲学中“惜物”的哲理。薯莨煮出来的汁液要反复利用;薯莨渣滓晒干后可以做农家的燃料,晒干后的草木灰又是农村绝好的有机肥料——“这可以算得上是极致的低碳案例”。

梁子敬天惜物的态度,让古老的香云纱得以“活化”。但对她和老公来说,倒不是宏大的民族使命,主要是自己玩儿。比如玩儿手作,因为这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,让服装有更多生命力。“玩到现在才有了一点点的感觉,更多美好的感觉可能要留给后人去发现。”

木版年画不只是套印和手绘那么简单,手艺都是经年累月磨练出来。“腰杆要挺直,眼睛莫斜视,用力来回切。”这是冯炳棠至今熟稔于心的技法。

冯炳棠少年和父亲冯均学画时,正是整个行业鼎盛时期。从前的佛山细巷是“木版年画一条街”,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,“门神行”便热闹非凡。在预定好交易日的前几天,离细巷不远的一条河涌两岸就已经挤满了批发商船, “门神行”也会请戏班子来做大戏,声势非凡。冯均的年画以精工细作闻名,创立品牌“冯均记”,出口到东南亚。

从抗战时起,木版年画开始式微,之后“文革”来了,年画一夜之间成了要破除的迷信。因为害怕,冯均把800多块木雕版全劈烂了。为了养家糊口,冯均搬砖头、拉车、到越南做小五金买卖,就是再不敢靠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吃饭。如今冯炳棠保存的300多块模板中,只有8块是老板子,这都是父亲从劈烂的木头中挑拣修补起来的。2004年,迫于生活压力,他曾想拍卖保存多年的模板,其中就包括两块清代模板,因为没联系到拍卖公司,最终作罢。

1993年,冯炳棠咬牙重新开起了木版年画店。开业的头十年里他不盈利,每月只能挣个饭钱。“好多人劝我放弃,但是我记着父亲临死前三天跟我说的话,他说木版年画是国宝,养大了你们几个,是家族的生意,不能忘本,一定要继续做。”

今天,作为佛山唯一的木版年画传承人,冯炳棠名声在外,香港TVB电视剧里时常能看到贴在门上做道具的冯氏木版年画。他的画“有丹底,很好认”,画里人总红着桃花脸,穿着粗犷艳丽的衣服,笑嘻嘻地注视着已经不属于他们的时代。

梁珠老人则是香云纱工艺的传人。他从14岁便掌握了一整套晒莨制作工艺,一路见证了它这些年随着岭南人生活变迁而遭遇的起伏。“几百年祖先的东西传下来,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。” 香云纱是珠三角一带的特产工艺。它在别的地方做不出来。除了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工艺外,还需要适宜的阳光、一种被称为“爬地老鼠”的低矮草皮、野生的染色植物薯莨,以及珠三角区域独特的含铁量丰富的细腻河泥。

香云纱实际是一种经过表面涂层处理的小提花绸或者平绸,坯子都是江浙一带出产的白色丝绸。制作时,先要将薯莨磨碎,熬出汁,把白丝绸放入红色的薯莨汁中揉染,然后铺到草地上晒。如此反复30多次,最后一道工序是将河涌里未经污染的黑泥抹到纱上,洗干净后再拿到草地上曝晒。等阳光将布料上的黑泥水分吸干后,将布料放到河水里漂洗,再涂抹、曝晒、摊雾,循环往复,完成三洗九蒸十八晒的工序,白纱绸就能从浅红变深红,然后由深红变为黑色和褐色。

香云纱的特点就是黑亮,但由于名字香艳轻薄,难免让人误读。它原名薯莨纱或莨绸,质地轻薄不易褶皱,柔软而富有身骨,色黑如墨又极富光泽,由于走起路来会沙沙作响,又叫“响云纱”,后被民间口误为“香云纱”。它曾是中国身价最高的丝绸、旧时富人首选的夏季衣料,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岭南一带盛极一时。老电影《南海潮》《红色娘子军》里,老渔民、南霸天、老四穿的就是用香云纱做成的对襟绸布衫。


76 岁的冯炳棠坐在老店里,握笔埋头,给一幅门神木版年画描金边。这是一间有着200 多年历史的老店。在这里,冯炳棠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怎么画木版年画,也在这里看着父亲毁掉了数百块清代传下来的雕版,他在这里给父亲送了终,也在这里将木版年画的技法教给了儿子冯锦强。

几年前,政府计划实施城市改造,年画街所在的地方正好在拆迁项目里。“我们一直在和政府沟通,希望不要拆,在原地建立木版年画博物馆。”经过沟通,拆迁暂时没有进行,但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。“我现在最担心的,就是将来这个地方拆掉之后,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都看不到,没有故事好说了。”

 

捕味粤点

传承和创新


粤点有1000 多种,虾饺、烧麦、蜜汁叉烧包、蛋挞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基本款,昵称为“四大天王”,其中,蜜汁叉烧包最传统,被叫做“粤点之母”。

何世晃推荐我们拜访佛山东城酒家点心部主厨吴南驱。后者每天要一遍遍查看叉烧包的碱水,“天气不一样,时间有一点点差异,酸性就变化了,需要调整碱水”。面团在不同酸碱度下的微妙反应,全靠多年经验才能准确捕捉。

而这么多年来,食客的口味也在发生变化。人们开始注重健康,但更大的挑战来自物料的变化。现在,猪肉是快速养殖的,肉不但气味重,甜味也不一样;以前的鱼吃水草、游活水,现在吃饲料、住池塘,鱼肉味道也大不一样……在今天做厨师,意味着要对很多传统的料理技术进行改良。“以前的东西,怎样做都好吃。现在要花很多功夫和时间处理才能好吃。”吴南驱介绍说。

民间讲“食在广州,师出佛山”。享有中国烹饪大师称号的厨师,广东省有六位,其中四位祖籍在佛山。

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珠三角一带工商业活跃,进而带动饮食业发展,兴盛时期,佛山的茶楼数量达到30余家,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菜。慢慢地,佛山老板开始带着师傅出去闯天下。那时每到周末,广三铁路上的火车,差不多整列车厢都挤满了从广州轮休回家的佛山厨师。佛山师傅从广州走到港澳,再到东南亚,“足足红了半个世纪”。

佛山是粤点的发源地。从清末民初至上世纪30年代初期,佛山的茶居与酒楼在经营范围上有着严格区分:茶居只做茶市生意,酒楼则只经营大小宴会。这种行规导致不被酒楼重视的点心成为茶楼吸引食客的关键。广东人将去茶楼称为“叹茶”,意思是一边喝茶一边消磨时光,天南海北地胡侃,而点心则源自“点返个心头好”的说法,喝茶吃点心就意味着悠哉惬意,一种活着的姿态。 何世晃师傅被称为佛山的“粤点泰斗”。1947年,12岁的他迫于生计,从佛山去广州当学徒。学做点心要从烧火做起,然后才是切东西、上炸等,一般人做七八年才算入行,做20年才能说上两句话。直到今天,广东餐厅的点心部仍严格分为十个岗位,大概是世界上等级最森严的厨房之一。

这背后的原因被何师傅总结为:“做点心不止糖油面粉这么简单,要做好点心,首先要做好人。”做点心比做菜要艰苦精细得多:做千层酥皮是物理学,少一层不行,多一层也不行;发面是化学,冬天和夏天,下碱多少都有规律;除了能吃苦和用心,个人的悟性也很重要。近些年来,食客的口味发生了变化,何世晃开始改良一些传统点心,制作了咸味蛋挞,还改造了北京小吃萨其马——“逆向思维”也成了点心师傅的必备素质。

关于传承与发展,粤点师傅们给出了他们的探索和答案。

佛山乐活
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”



海天酒楼在佛山禅城区的一条老街上。老街有些地方荒废了,大概是要拆除,夜一深都变成了暗调的,只有酒楼的霓虹招牌在黑夜里亮得耀眼。喜欢这口味道的熟客,也以老人居多。

茶水按壶收费,普洱、龙井⋯⋯几大盒子任意选,一壶喝完了自己添水,电锅炉就在旁边一直冒着热气。

乐活,先要有这份自得,这份落地生根的精气神儿。

餐厅都坐满了,几个老人愿意和我们拼桌,最老的一位还让我们叫他靓仔,豪气地频频碰杯,喝的是当地20度的白酒。年纪轻点的“厂长”也举杯来邀,“我是做工厂的,以前做得好,有四台车子,现在只剩下一台了。不过没关系啦,再做就好啦⋯⋯” 这或许是佛山活力的一个侧影。这座城市的精神被归纳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——“务实”和“敢闯”。

木版年画、香云纱、春拳、剪纸、石湾陶⋯⋯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都有一位承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传承人。务实、敢闯,再加上开放、包容,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点,也是佛山的精髓。

79岁仍然放手一搏投身千万量级项目的成艺晒莨厂厂长梁珠;自称80后、退休多年仍然创新推广粤点的泰斗级人物何世晃;和儿子一起经营自家百年老店,顺应市场,大胆改良古老年画,推出Q版年画的冯炳棠老人;花甲之年,发愿将春拳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郭伟湛⋯⋯这些扎根城市的不凡老人,古稀之年仍在立志传承文化遗珠。这次,我们驾驶龙腾典藏版Jeep牧马人行走佛山,向这些传统文化和中国梦的承继者们致敬,也希望这些人和事能够被更多人聆听。


“龙”是无可替代的中国符号,代表着中国的传承和开拓精神。牧马人龙腾典藏版是Jeep 首次为中国定制的车型,全球限量999 个唯一编码。车身盘绕暗银色龙纹,古铜金与晶炭黑完美搭配,将龙之精髓深深诠释。

Jeep 牧马人龙腾典藏版 限量发售 全球999 个唯一编码

本文采访鸣谢 佛山市文广新局/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
 
评论

© Lens | Powered by LOFTER